中新网西宁12月2日电 题:高校“银龄教师”援青记:高原雪染白头

一群离退休的高校教师站在高原的讲台,讲课掷地有声……他们现在在青海师范大学任教,均已年过花甲,他们还有一个专有称呼——“银龄教师”。
青海师范大学人事处的工作人员侯清柏介绍,“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已在青海师范大学开展3年,“银龄教师”团队中有来自国内部分高校的不同专业的教师,其中以师范类专业的教师居多。
“这些离退休教师是高校教育的宝贵资源。”侯清柏说。
三尺讲台是走不下来的情怀

今年72岁的张彩丽是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退休教授,她说:“我从兰州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在教学科研一线工作了46年,退休以后反觉得心里空落落的。现在趁着我身体还硬朗,况且我是土生土长的西北人,我更了解这里的情况,所以我义无反顾来到这里。”

图为张彩丽在课间休息时指导学生。陈宗淇 摄
“我退休后还是放不下工作,不忍心封存积累了几十年的专业资料、教案,我已经习惯了研究专业的前沿动态,‘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是一个持续实现自我价值的条件和机会。”张彩丽说。
“银龄教师”吴海宽在采访时感叹道:“我寻思退休以后到处旅游,但后来我发现,我已经习惯了站在讲台上,拿着粉笔讲课,同教室里的同学们畅聊。我在得知‘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后,立马就和相关处所报名前来任教。”据悉,吴海宽退休前在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任教。
南京大学教育学院退休的教授贺晓星直言自己还能站在讲台干多年,“我刚退休就接受了来支教的通知,我觉得只要能发光发热,我还是会继续开展高校教育的工作。这个支教计划既是我继续工作的契机,更具有建设西北的意义。”
“我们现在很多年轻教师在教学中可能会有不足,最明显的就是我们这类公共课程的作业批改。因为教师和学生的人数比例严重不协调,导致教师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追求快,而忽略了质量,很多错的知识点也没纠正出来,长此以往这是会误导学生的。”张彩丽说。
据青海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南旭升介绍:“张老师批改作业很认真,错误的知识点都会标注出来,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刚开始我们觉得张老师太过计较,但慢慢地我们发现,这让我们进步得更快了,她对工作的态度,是我们师范专业学生的标杆。”
图为张彩丽在办公室内办公。陈宗淇 摄
张彩丽说:“我凌晨2点前基本睡不着,我的学生经常大半夜给我发消息,我也会第一时间回复他们,尽我所能,从各个方面为他们解答。”

青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史儒林说:“吴老师的教学态度很认真,上班时间根本联系不上,他手机关机后,我们只能联系学生去转达,再加上吴老师为人谦虚,不仅学生喜欢上他的课,教师们在平时的工作中也喜欢和吴老师探讨学术。”
情撒高原,是家和家人
“张奶奶”是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们对张彩丽的称呼。南旭升说:“我们私底下把张老师称为‘奶奶’,‘张奶奶’把我们当作自己的孙子孙女一样,她会关注我们的朋友圈,有时有同学心情不好被她知道,她也会打电话开导。”
吴海宽戏称自己是老小孩,“我就比较喜欢和孩子们相处,看着他们年轻有朝气的样子,我也很开心,我很多时候都感觉自己不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只觉得自己像个‘老小孩’。”吴海宽说。
图为吴海宽给学生讲课。陈宗淇 摄
据史儒林介绍:“吴老师从支教计划开始,就已经把所有档案和组织关系转到我们这里了,他的夫人也很支持他,跟着他一起过来,在这里定居。”
“这里比我想得好多了,不是印象中的‘支援大西北’一样的艰苦环境,学校和青海省教育厅也很重视我们,我真的感觉到宾至如归。回到住所,我们好多老师会聚在一起聊天,大家都说这里就是第二个家。”吴海宽说。

据悉,青海师范大学的“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中,前来支教的高校退休教师已达到40余人次。据此前报道,吴均夫妇,伉俪携手,跨越千里从山东大学来到青海师范大学,他们曾在采访时说:“退休不退岗,比起安逸的退休生活,我们更喜欢在讲台上教书。”
当记者问起张彩丽:“年龄是否会影响你们的教学工作?”张彩丽笑答:“我们还很年轻,鬓角的头发只是被高原的雪染白罢了,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们可以一直干下去。”(完)

中新社云南普洱12月2日电 题:云南普洱景迈山返乡大学生:守护“家里的”世界文化遗产
作者 黄兴鸿 刘玥晴

“村民们都不给茶树打药,要一起维护生态环境,把景迈山的自然资源一代代传下去。”12月初,景迈山景迈村傣族村民岩共往告诉中新社记者。

岩共往家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公元10世纪起,布朗族和傣族先民先后迁徙至该山定居,种植茶树,并形成保存较为完整的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园。2023年9月17日,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
出生于2000年的岩共往,自小喜欢普洱茶,15岁便已熟练掌握加工工艺。他介绍,普洱茶制作过程中,杀青、揉捻非常考验工艺师的水平,火候和力度需掌握得当。在这方面,他说自己算是佼佼者。
岩共往家的茶园面积近100亩,年产干毛茶约2.5吨。过去,父辈管理家中茶叶生意时,主要为茶商提供原料。“但我想进行深加工,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他考入云南工商学院,学习相关知识,空闲时还经常到各地茶叶市场“取经”。

2021年毕业返乡后,岩共往注册了2个商标,开始精心打理自己的品牌。他希望为消费者提供更高品质的茶叶,不断丰富产品类型,帮助村民一起卖茶叶,共同增收,守护好景迈山这块“金字招牌”。

如今,村里10多个年轻人和岩共往一样,走出大山、学有所成后,回到老家经营茶叶生意。
12月1日,景迈山景迈村傣族村民岩共往(右二)向客人推荐自家茶叶。中新社记者 黄兴鸿 摄

岩共往注意到,来村中游玩的旅客大多对民族服饰感兴趣,待天气转暖后,他打算穿上傣族传统服饰,期待吸引更多买家。
“茶在森林中、村在茶林中,景迈山长大的人都对家乡茶叶感情很深。”岩共往的布朗族女友明年就大学毕业。“等她回来,我们会开拓直播带货,利用电商平台,扩大销售量。”他说。
12月1日,景迈山芒景村布朗族村民桑达为记者介绍村中茶树。中新社记者 黄兴鸿 摄
景迈山芒景村的布朗族村民桑达今年30岁。大学毕业后,他曾在昆明、深圳上班,因看好景迈山发展前景,2017年选择回家创业。

“感谢长辈们对景迈山的呵护,留下了普洱茶这样宝贵的资源。作为景迈山的子民,我们会继续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桑达坦言,近60亩茶园为他带来了不菲的收入,自家建的民宿也有望在今年底开业。
岩共往和桑达都表示,近年来,随着景迈山茶叶声名远扬,茶农的生活得到改善,当地大学生返乡创业成为“潮流”。他们欢迎更多游客前来,品地道的普洱茶,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