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迪拜12月2日电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外知名企业家可持续发展对话会”12月1日在迪拜举行。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靳军辉呼吁,以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为代表的国际机构,能建立符合光伏行业特性的碳目标及减排路径标准,推动光伏自身减排和全球减排的平衡与实现。
靳军辉介绍,晶澳科技是全球领先的光伏发电解决方案平台,产品广泛应用于地面光伏电站以及工商业、住宅分布式光伏系统,公司销售服务网络遍布全球135个国家和地区。光伏产品出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16%以上。
她认为,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浪潮和我国“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下,建立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以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创新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根据国际能源署预测,未来五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全球新增电力装机的 90% 以上。到2027年初,可再生能源将超过煤炭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力来源。

靳军辉具体介绍了企业应对碳中和的一些做法与建议:
将可持续发展融入战略:晶澳科技自成立之初就将绿色低碳根植于企业基因,坚信可持续发展与公司战略密切相关,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公司才能基业长青。2022年晶澳科技围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了共建绿色循环,共谋绿色发展,共创绿色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哲学,通过改革管理、创新技术、智数化转型,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在公司治理方面:将董事会下设的战略委员会更名为战略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负责制定ESG相关规划、目标和制度。专门设立碳管理及可持续发展部,承接关于ESG、气候、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并将高管KPI和ESG目标挂钩,提升可持续发展议题和指标管理水平。

在内部运营方面。晶澳积极开展了组织碳排查工作,在2022年的ESG报告中,披露了连续三年范围一至范围三的温室气体排放,并已申请加入SBTI(科学碳目标)。晶澳构筑涵盖绿色原材料-包装-低碳物流-拆解回收等生命周期的绿色全产业链。所有主流产品均已获得法国碳足迹认证。产品助力全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16亿吨。同时,晶澳协同上下游共同降碳,在上游,公司目前已将“是否采取绿电”“是否进行碳披露”等ESG绩效指标纳入供应商评价标准。在下游:晶澳不仅与各大电力公司携手推进各国政府提升新能源发电比例,也通过光伏+模式,与各行业进行融合,助力客户实现低碳转型。
靳军辉表示,气候目标的实现需要允许光伏行业先行大力发展,光伏在生产过程中,每瓦组件会消耗0.4度电力,但在30年生命周期中,会输出超过100倍的清洁电力。我们呼吁,以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为代表的国际机构,能建立符合光伏行业特性的碳目标及减排路径标准,推动光伏自身减排和全球减排的平衡与实现。

本次活动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和中国新闻网共同主办。(完) 【编辑:姜雨薇】
中新社云南普洱12月2日电 题:云南普洱景迈山返乡大学生:守护“家里的”世界文化遗产
作者 黄兴鸿 刘玥晴

“村民们都不给茶树打药,要一起维护生态环境,把景迈山的自然资源一代代传下去。”12月初,景迈山景迈村傣族村民岩共往告诉中新社记者。
岩共往家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公元10世纪起,布朗族和傣族先民先后迁徙至该山定居,种植茶树,并形成保存较为完整的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园。2023年9月17日,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
出生于2000年的岩共往,自小喜欢普洱茶,15岁便已熟练掌握加工工艺。他介绍,普洱茶制作过程中,杀青、揉捻非常考验工艺师的水平,火候和力度需掌握得当。在这方面,他说自己算是佼佼者。
岩共往家的茶园面积近100亩,年产干毛茶约2.5吨。过去,父辈管理家中茶叶生意时,主要为茶商提供原料。“但我想进行深加工,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他考入云南工商学院,学习相关知识,空闲时还经常到各地茶叶市场“取经”。
2021年毕业返乡后,岩共往注册了2个商标,开始精心打理自己的品牌。他希望为消费者提供更高品质的茶叶,不断丰富产品类型,帮助村民一起卖茶叶,共同增收,守护好景迈山这块“金字招牌”。

如今,村里10多个年轻人和岩共往一样,走出大山、学有所成后,回到老家经营茶叶生意。
12月1日,景迈山景迈村傣族村民岩共往(右二)向客人推荐自家茶叶。中新社记者 黄兴鸿 摄
岩共往注意到,来村中游玩的旅客大多对民族服饰感兴趣,待天气转暖后,他打算穿上傣族传统服饰,期待吸引更多买家。
“茶在森林中、村在茶林中,景迈山长大的人都对家乡茶叶感情很深。”岩共往的布朗族女友明年就大学毕业。“等她回来,我们会开拓直播带货,利用电商平台,扩大销售量。”他说。
12月1日,景迈山芒景村布朗族村民桑达为记者介绍村中茶树。中新社记者 黄兴鸿 摄
景迈山芒景村的布朗族村民桑达今年30岁。大学毕业后,他曾在昆明、深圳上班,因看好景迈山发展前景,2017年选择回家创业。
“感谢长辈们对景迈山的呵护,留下了普洱茶这样宝贵的资源。作为景迈山的子民,我们会继续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桑达坦言,近60亩茶园为他带来了不菲的收入,自家建的民宿也有望在今年底开业。

岩共往和桑达都表示,近年来,随着景迈山茶叶声名远扬,茶农的生活得到改善,当地大学生返乡创业成为“潮流”。他们欢迎更多游客前来,品地道的普洱茶,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