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云南普洱12月2日电 题:云南普洱景迈山返乡大学生:守护“家里的”世界文化遗产
作者 黄兴鸿 刘玥晴
“村民们都不给茶树打药,要一起维护生态环境,把景迈山的自然资源一代代传下去。”12月初,景迈山景迈村傣族村民岩共往告诉中新社记者。
岩共往家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公元10世纪起,布朗族和傣族先民先后迁徙至该山定居,种植茶树,并形成保存较为完整的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园。2023年9月17日,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
出生于2000年的岩共往,自小喜欢普洱茶,15岁便已熟练掌握加工工艺。他介绍,普洱茶制作过程中,杀青、揉捻非常考验工艺师的水平,火候和力度需掌握得当。在这方面,他说自己算是佼佼者。
岩共往家的茶园面积近100亩,年产干毛茶约2.5吨。过去,父辈管理家中茶叶生意时,主要为茶商提供原料。“但我想进行深加工,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他考入云南工商学院,学习相关知识,空闲时还经常到各地茶叶市场“取经”。
2021年毕业返乡后,岩共往注册了2个商标,开始精心打理自己的品牌。他希望为消费者提供更高品质的茶叶,不断丰富产品类型,帮助村民一起卖茶叶,共同增收,守护好景迈山这块“金字招牌”。
如今,村里10多个年轻人和岩共往一样,走出大山、学有所成后,回到老家经营茶叶生意。
12月1日,景迈山景迈村傣族村民岩共往(右二)向客人推荐自家茶叶。中新社记者 黄兴鸿 摄
岩共往注意到,来村中游玩的旅客大多对民族服饰感兴趣,待天气转暖后,他打算穿上傣族传统服饰,期待吸引更多买家。
“茶在森林中、村在茶林中,景迈山长大的人都对家乡茶叶感情很深。”岩共往的布朗族女友明年就大学毕业。“等她回来,我们会开拓直播带货,利用电商平台,扩大销售量。”他说。
12月1日,景迈山芒景村布朗族村民桑达为记者介绍村中茶树。中新社记者 黄兴鸿 摄

景迈山芒景村的布朗族村民桑达今年30岁。大学毕业后,他曾在昆明、深圳上班,因看好景迈山发展前景,2017年选择回家创业。
“感谢长辈们对景迈山的呵护,留下了普洱茶这样宝贵的资源。作为景迈山的子民,我们会继续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桑达坦言,近60亩茶园为他带来了不菲的收入,自家建的民宿也有望在今年底开业。
岩共往和桑达都表示,近年来,随着景迈山茶叶声名远扬,茶农的生活得到改善,当地大学生返乡创业成为“潮流”。他们欢迎更多游客前来,品地道的普洱茶,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完)
中新网迪拜12月1日电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角开幕式暨“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实践”边会11月30日在迪拜举行。世界基准联盟CEO格尔布兰德•哈弗坎普在边会上表示,期待联盟在中国吸纳更多的成员加入,争取企业在打造美丽中国的过程中做出更大贡献。
本次边会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与中国新闻社共同主办,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中国新闻网联合承办。
哈弗坎普介绍,世界基准联盟在联合国大会上成立,使命就是要去评估全世界规模最大的2000家企业如何努力实现联合国所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他认为,很有必要去了解企业在现在的转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要让众多的利益相关方能够聚在一起,包括政府、机构还有社会组织以及企业,能够共同参与进来。世界基准联盟将具体的目标变成可量化的指标来评估这些企业的可持续做法。
哈弗坎普透露,评估的2000家全球最大的企业中,200家是来自中国,这些企业来自各行各业,包括能源、食品还有交通和农业领域。“我们也非常高兴能看到很多的中国企业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表现是遥遥领先的。”他表示。
哈弗坎普指出,为了加速实现转型,要确保生态文明的理念确实是由企业落实。为了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世界基准联盟也要跟各相关方共同合作。世界基准联盟组建了一个国际性的联盟,联盟中的成员有国际性组织400余家,这其中也有很多来自中国的成员单位。
未来几年,哈弗坎普期待这个联盟在中国吸纳更多的成员加入。这样,一方面能够争取企业在打造美丽中国的过程中做出更大贡献,同时也起到一个监督、督促的作用。(完) 【编辑:刘欢】